化工流程中的操作方法
1、研磨
研磨是指用研磨機或研缽將塊狀的或顆粒狀的物質磨成粉末狀的小顆粒。研磨的主要目的是增大反應物的表面積,從而加快反應速度,提高反應的效率。
2、灼燒
灼燒就是利用高溫條件并使一些雜質高溫下分解成氣體,或者某些有機物在高溫下氧化,從而去除相關雜質。如從海帶中提取碘時先灼燒去除海帶中的有機物。
3、煅燒
煅燒是利用高溫條件加熱固體物質,其目的是無機鹽(如碳酸鈣)分解成氧化物。或改變固體晶體結構,使一些物質能溶解或更易反應,如煅燒高嶺土等。
4、浸取
浸取是向固體中加入適量的液體或溶液,使其中可溶性成分溶解,不溶物通過過濾除去,包括水浸、酸溶、堿溶和醇溶等。
5、酸浸
酸浸是利用酸,如稀硫酸、鹽酸、濃硫酸等來浸取固體物質。酸浸時,金屬氧化物,金屬鹽常常以可溶性金屬離子的形式進入溶液,而非金屬氧化物保持不變。
6、堿浸
堿浸是利用酸,如氫氧化鈉、氫氧化鈣等來浸取固體物質。堿浸時,非金屬氧化物,兩性氧化物常常以可溶性金屬離子的形式進入溶液,而金屬氧化物保持不變。
7、結晶
結晶是從溶液中提取可溶性固體。一般采用降溫結晶和蒸發(fā)結晶兩種方式。在可水解鹽結晶時,要抑制鹽的水解。如MgCl2溶液的蒸發(fā)需要在不斷通入HCl氣體的氛圍中進行。
8、過濾
過濾是分離不溶性固體(或者結晶固體)和溶液的方法。需要分清楚后續(xù)過程需要濾渣還是濾液。在過濾之后,一般要進行洗滌操作。要濾渣時洗滌是為了防止固體表面含有雜質的溶液,要濾液時洗滌是為了減少溶質損失。
9、洗滌
洗滌是洗去濾渣表面的雜質。洗滌時可以選擇不同洗滌液,如熱水,冰水或者乙醇。選擇標準是盡量減少晶體在洗滌過程中的溶解損耗。如洗滌食鹽晶體表面含有的硝酸鉀溶液時用熱水,洗滌硝酸鉀晶體表面含有的食鹽溶液時用冷水。
9、酸化
酸化是指加酸(硫酸、硝酸等)使體系由堿性或中性變成酸性的過程。如碳酸化是指通入二氧化碳進行酸化;加入的酸一般不會與原溶液中的離子發(fā)生反應,一般常用的酸是硫酸、鹽酸等。
11、堿化
所謂堿化與酸化類似,是指加入堿(或堿性氧化物)使體系酸性減弱的過程,其目的使某些金屬離子形成氫氧化物沉淀。如若要除去Cu2+溶液中混有的Fe3+,可加入CuO、Cu(OH)2、Cu2(OH)2CO3等物質來調節(jié)溶液的pH值。
12、氨化
氨化是指通入氨氣或加入氨水。氨化一般有兩個目的:①進行堿化,促進金屬離子沉淀;②發(fā)生絡合,促進金屬離子溶解。如向硝酸銀溶液中滴加稀氨水,首先溶液堿化,生成氫氧化銀;然后氫氧化銀繼續(xù)和氨水作用,生成銀氨絡離子。
13、氧化
所謂氧化是指向溶液中加入氧化劑(如過氧化氫),促使某些元素升價。如除去溶液中亞鐵離子時,先將亞鐵離子氧化成鐵離子,然后堿化形成氫氧化鐵沉淀除去。
14、加熱
加熱是常用手段,其主要目的加快反應速率(或溶解速度)或促進平衡向某個方向移動。如煮沸可以促進鹽類水解。
以上就是化工操作方面的一些小知識,希望能給大家?guī)韼椭瑲g迎繼續(xù)訪問我們的網站。